佳木斯“东北小延安”叫响全国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佳木斯 名人 佳木斯“东北小延安”叫响全国

佳木斯“东北小延安”叫响全国

2024-07-04 20:19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  龙江地名文化巡礼•佳木斯篇

  生活报5月9日讯 地名,是生命的镇纸。我省地域辽阔,民族众多,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传统文化和城市的历史密码,一座城、一条路、一片山、一落村,命名方式虽有不同,但都包含了大量的个体记忆与情感。重视地名文化,就是重视我们的历史。本报与省民政厅开通龙江地名文化巡礼专栏,活动月期间,为广大市民读者介绍全省各地典型的地名文化遗存,在白纸黑字间,为你守住那份乡愁……

  “我的家在东北,松花江上啊。”一说到佳木斯,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这首歌,它唱的就是佳木斯段的松花江。

  佳木斯市地处黑龙江、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汇流的三江平原腹地,有着6000多年人类活动的历史。发现较早标有佳木斯地名的是康熙五十九年(1720年)出版的《康熙皇舆全览图》,上面把佳木斯这个地方叫“甲母克寺噶珊”,后来,对这个满语的汉文译音演变并定名为佳木斯。悠久的历史,蕴藉出灿烂的文化,在近代,佳木斯还有一个名字叫“东北小延安”,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的来历。

  1945年8月,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,党中央提出了“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”的战略决策,先后派遣了2万名干部,10万名八路军、新四军部队,分6批从延安、各革命根据地进军东北,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东北解放战争。在这6支队伍中有一支惹人注目的人群,那就是包含了众多名人、学者、专家、教授的文化大军。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下,他们告别延安,东渡黄河,横穿晋绥边区,勇闯京津咽喉,奔赴塞北。限于当时交通条件,只有少数人坐了几段汽车或火车,大多数人是靠着两条腿长途跋涉。这支队伍多数人走了6个月,还有的人走了近一年,最后汇聚落脚在当时的合江省省会佳木斯市。

  这支由革命圣地延安迁来的文化大军,给沉默千年的黑土地带来了空前的文化繁荣。由何士德任团长,白华、左凡任副团长的总政文工团率领著名文化战士陈戈、兰马、李蒙、刘炽等100多人,于1946年4月抵佳,先后公演《雾》《自卫》《海滨》《狼牙山五壮士》等话剧,他们还以佳木斯为基地,组织宣传队活跃在桦川、鹤岗、桦南、依兰等地,配合地方政权建设,土地改革斗争,宣传解放战争胜利形势,为佳木斯市军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;以吴雪任团长、任虹任政委的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全体成员于1946年5月中旬到达佳木斯后改为东北文工团,团里艺术家、歌唱家和总政文工团、军大文工团一起掀起了革命歌咏与秧歌活动高潮;著名音乐家马可等人深入到佳木斯发电厂体验生活,创作出《咱们工人有力量》等大批歌曲,被群众流唱至今,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经典之作。全国文化界举足轻重、名声显赫的600多位名人,彻底改变了佳木斯地区文化阵地的面貌。正如1946年刘白羽在《东北日报》上发表的通讯报道《奇迹的出现》一文中所说:“如果说革命自由文化的光芒来自那些地方,光线的来处却是佳木斯。”佳木斯作为东北革命文化摇篮,为文艺运动新高潮的发展开辟了道路,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精神文化方面的准备。

  时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的陈云到合江省检查工作,一天早晨,陈云同志出去散步,看到佳木斯到处是延安迁过来的文化、教育、新闻等各方面的团体,见到许多从延安来的名人,深有感触地说:“佳木斯成了东北的延安了”,从此,“东北小延安”就在全国叫响了。

责任编辑:张广义 佳木斯 相关新闻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